解析的及时性固然重要,解析的深入性也不可或缺。如果说我们不能看轻呈现出来的素材的紧迫性,那么我们也不得忽视:我们不仅要追溯表征的内容,也要深入心灵层面,追溯与之相连的焦虑与罪疚感。在儿童分析时,倘若我们以成人分析原则为模版,首先刺探与自我和现实最接近的心灵表层,那么我们将无法建立起分析情境,也不利于减少孩子的焦虑。这一点已被实践反复验证。同样,如果只对符号进行纯粹的翻译,或者解析时只处理素材的符号化的表征,而不关心与之相连的焦虑与罪疚感,那么儿童分析也无法进行。如果解析不深入到被素材与相关焦虑激发的层面,不触及潜在阻抗最深的位置,不努力降低最暴戾最明显的焦虑,那么解析在儿童身上将毫无效果可言,只能激起更大的阻抗,而不再有消解的可能。但正如我从彼得案例抽取的片段中所试图澄清的那样,解析(如上文所述)并不能完全解决心灵深层次的焦虑,但也不会限制心灵表层(虽然它能很快刺入深层)的分析工作,即儿童自我及其与现实关系的分析。在儿童分析中,儿童与现实的关系的建立,以及更强大的自我在他们身上出现,是随着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逐步实现的,这是分析的结果而非前提。
相关影视:约达韩国电视剧